幻域竞界 - 全球网游活动速递站

首页 > 跨区攻略 > 为什么都不喜欢听毒鸡汤

为什么都不喜欢听毒鸡汤

中国青年网

青说 | 夜读版

心灵鸡汤的这个梗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想起这个话题其实是因为随手翻起家里的一本哲理小故事,和心灵鸡汤没什么关系,但是其不知所云倒是让我联想到了现在仍流行的一些“鸡汤文”。

难不成是在讽刺大学教育?

首先,鸡汤文不是寓言故事,我把它分三种,一种是心灵鸡汤,一种是现在流行的毒鸡汤,还有一种是反转鸡汤。现在人们普遍反感的是那种不讲逻辑、不讲背景,为了得出结论或者达到推广目的而讲述的毒鸡汤或是部分内容陈词滥调,过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心灵鸡汤”。至于反转鸡汤,因为其基于老式鸡汤的故事而将其结局反转,反倒是让人愿意当成段子来看。

记得小学时候经常看《读者》里“心灵鸡汤”板块,作者常是雪小禅、张小娴等等。我个人认为心灵鸡汤应是内容诚恳,语言温暖,确实给人安抚的文章。如今这类心灵鸡汤也仍然存在,可是“心灵鸡汤”这个词却不那么让人喜欢了。

那么,为什么以前经常翻看用来励志的心灵鸡汤,现在越来越索然无味了呢?第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原因就是逻辑性太差,很多流传的毒鸡汤其实跟推销成功学给人洗脑差不多,不联系实际背景、主题先行讲故事,甚至很多故事还自相矛盾。估计提到这类鸡汤,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类似《阅读5分钟,可能改变你一生!》或是《大学教会你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等等,这类鸡汤在一段时间内在父母辈的朋友圈里“病毒式”传播,像是被当做“圣经”一样“拜读”,但是内容确实经不起推敲,稍微认真一点它就输了。第二个就是有些鸡汤写作的蒙太奇手法。写作中的蒙太奇就是用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连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等作用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是很有趣的手法。但是鸡汤反复用,就成了说来说去讲很多故事,不管是“我有一个朋友XX”还是“我曾经XXX”,最终就是为了“洗脑”。因此,很多的鸡汤你看个开头就基本上能猜个结尾,像高中的“议论八股文”,太千篇一律。同时,这种“招式”一被识破很难让人不反感。

第三个就是鸡汤不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很多人觉得好像小学时候看的鸡汤现在还在传播。鸡汤没变,但是读者早就已经过了“人云亦云”的年纪,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心智已经不似孩时。所以,鸡汤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鸡汤的世界鱼龙混杂,广告泛滥、目的不纯,再加上监管欠缺,人们疲于分辨,也渐渐产生了厌恶。第四个可能是跟身边的家人有关。其实对于家长来讲,确实还是有对鸡汤受用的,为此我还特意采访了身边的几位阿姨,她们均表示“不反感,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从中汲取力量”。因此,很多年轻人的家人微信群里常会发些鸡汤文来鼓励孩子。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就有一种“道理我都懂,但是越说我越反感”的逆反情绪,反而让人们对鸡汤文有种“你竟敢忽悠我爸妈”的厌恶以及对父母“爸妈你们怎么就不能听我的”的无奈。

该推送的结尾是某教育机构的长篇广告 第五个就是很多鸡汤文其实很理想化,有的以主人公来隐喻正在读文章的你来告诉你怎样怎样就会走上人生巅峰,有的以反面典型来警示你不要这样这样避免走弯路。但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同一个故事可以被理解成多种意思,所以一旦某类鸡汤不断灌输给人“鸡汤思想”,就很容易触碰到人们各自厌恶的点,反倒是会让人们越来越排斥。这一点很像社会心理学中的飞镖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最后一个是“颜值”,或许影响不大,但也不可忽略。现在很多的鸡汤文都是在微信、QQ空间或者微博上传播,因此在排版、校对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以公众号为例,其实一篇好的推送绝非只是内容取胜,排版同样重要。现在绝大多数的鸡汤推送实在简单粗暴,绿叶加粗字,还有不少错别字。就像实体书设计,不是技术问题上的设计难看、校对有误,很难让人放下戒备愿意相信,所以很多鸡汤从形式上就能看出编辑也没有多用心,又怎么能让人喜欢上呢?

某“鸡汤”截图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让人厌恶的绝对不是全部的鸡汤文,好的作者好的故事是会感染读者的。其实很多文章你明知道它就是鸡汤但是你就是愿意看,这确实是因人而异。现在网络上也不乏留言尽是“这碗鸡汤我干了【微笑】”的鸡汤文,所以别让所有鸡汤文都背上骂名。只有那些嚼烂了鸡骨头才应是我们厌恶并淘汰的。

作者:乔巾哲来源:新闻传播学研微信号责编:陈琛(见习)©中青网官方微信




梦幻西游:魔族各门派加点策略及强度分析
深圳站街女:深圳街头女性风采全景:时尚、生活与多元文化的交汇